×
全国服务热线:0871-63614058
投资者教育
INVESTOR EDUCATION
【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】老年人防范非法金融活动指南
时间:2025-09-16 点击次数:295次
分享到:

老年人信息甄别力弱、金融素养不足,又兼心理孤独、社交圈窄,极易成为非法金融活动“围猎”对象。如今,针对他们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还能精准剖析老人特征,定制骗局引其入套。


图片

1

非法金融定义




非法金融活动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,未经批准或超出许可范围,从事金融业务或提供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动。这些活动通常具有隐蔽性强、手法多样、欺骗性高等特点,给社会经济秩序和个人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。



图片

2

常见老年人非法金融套路



1

以“养老”为名

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寻求要老保障的心理,以“养老”为名,宣称投资养老项目、预售养老床位、虚构养老服务、养老公寓等,承诺高额回报或提供养老服务,诱骗老年人投资。

  • 常见骗局:

“以房养老”陷阱:不法分子诱骗老人将房产抵押借款,承诺高息且到期返本,实则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挥霍,资金链断裂后老人房产面临被强制拍卖;

“政策补贴”陷阱: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机关,给困难患病老人打电话,谎称可申请“政府补贴”和药费补助,借收取高额邮寄费、代办费等实施欺骗。


2

以“理财”为名

不法分子手段多样:诋毁保险产品、虚构理财项目,以“保本保息”“高额收益”诱使老年人“退旧买新”;将老人拉入“投资”群,冒充“导师”“顾问”,借“成功假消息”或“直播课”骗取信任;或在交友平台与老人结识,谎称有特殊资源、平台有漏洞可获高回报,引诱老人到虚假平台开户“投资”。


3

低价购物型诈骗

“奇效保健品”、义诊陷阱:不法分子以“健康讲座”为名,诱称有知名医院专家主讲、可免费体检领礼品,或推销新上市理疗产品,邀老人免费试用并安排专家义诊,实则兜售高价保健品。

“低价购物”陷阱:不法分子通过网络、电话、短信发布二手物品转让信息,待老人联系后,以缴纳定金、手续费等为由骗取钱财。


4

伪装冒充型诈骗

伪装冒充型诈骗手段多样:

  1. 不法分子获取老年人信息后,冒充其亲友以借款、救急等理由要求转账汇款;

  2. 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,谎称老年人医保等账户异常或涉嫌犯罪来实施诈骗;

  3. 以热播节目组名义,称老年人是幸运观众,以领奖金需交手续费等为由进行诈骗。


图片

3

如何预防风险


1

选择正规机构

在选择养老服务项目或进行养老投资时,务必确认服务或投资是否由具备正规资质的机构提供。对于任何以个人名义通过私下接触、电话推销或网络宣传等方式推荐的项目,应保持警惕,做到不听信、不轻信、不参与;如有需要,可提前向相关部门咨询核实,确保自身权益安全。


2

树立正确理财观念

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,天上不会掉馅饼,切勿轻信“稳赚不赔”“高额回报”等宣传。在考虑投资所谓高额返利项目,或是准备动用大额资金投入前,一定要冷静分析收益情况,看其是否契合正常的市场规律。切不可因盲目追逐高收益而失去理智,时刻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,处处可能是陷阱”,谨慎做出投资决策。

3

保护个人信息

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谨防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
4

多与家人沟通

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谨防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