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全国服务热线:0871-63614058
投资者教育
INVESTOR EDUCATION
【2025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活动】非法金融活动危害大,这些防范措施您须掌握!
时间:2025-01-24 点击次数:1344次
分享到:





年终岁末,家家户户忙着团圆,不法分子却忙着“创新”骗术!他们披上“金融创新”的外衣,在互联网上设下重重陷阱,手段多变,防不胜防,严重威胁大家的血汗钱和社会安宁。别担心,今天我们就来一场“防骗速成班”,揭秘一些常见的非法金融活动把戏及防范方式,助大家防患于未然~~~


01

什么是非法金融活动

非法金融活动是指未经金融监管机构批准,擅自从事的金融业务活动。这些活动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还本付高息、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、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。


近年来,一些不法个人、企业打着“养老服务”“健康养老”等名义,以“高利息、高回报”为诱饵非法集资。也有不法分子把“云种菜”“云养殖”作为幌子,实际上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,损害投资者权益。非法集资套路多,需要大家保持警惕!


02

非法金融活动包括哪些形式

非法吸收公众存款

通常以高收益为诱饵,通过不法金融机构或个人进行。形式包括承诺高额回报、使用虚假宣传手段、利用人际关系网络等。例如,通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名义设立资金池,承诺还本付息,实际吸收公众存款。

非法集资

具有未经许可的集资行为、超越权限的集资批准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等特点。非法集资的主要类型包括庞氏骗局、传销模式、非法股权众筹等。这些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运作方式和欺骗手段,但共同点是均未获得合法金融牌照和监管许可。

高利贷与暴力催收

高利贷是指以超出法律规定的高额利息进行借贷的行为,通常伴随着高风险和暴力催收问题。暴力催收表现为威胁、恐吓、骚扰借款人及其家人,甚至采取人身攻击、财产损害等极端手段。

其他非法金融活动

如非法从事银行类业务(如未经批准设立银行、信用社等金融机构,或者非法发放贷款等)、非法从事证券类业务(如未经批准发行股票、债券等证券,或者非法进行证券交易等)、非法从事保险类业务(如未经批准设立保险公司、保险代理机构等,或者非法销售保险产品等)等。

03

常见非法金融活动类型

1

保本高收益类诈骗

我有一个投资理财平台,专家授课、高额收益、稳赚不赔。

企业微信截图_2bc79a69-0a19-40f5-9948-2fd45d5b1578.png

2

非法集资类诈骗

现在银行理财太低了,我这里有固定收益的内部理财产品,每月高分红,跟着我买就能赚到钱。

企业微信截图_2e3ce885-1b3a-4252-8e34-9a4b4cd459df.png

3

套路贷类诈骗

如果你急着用钱,我这有无担保、年利息非常低、线上申请的贷款,通过APP输入身份证就可以。

企业微信截图_af14e1eb-9de8-40bb-97f1-a5c57e45fea8.png

4

区块链类诈骗

您好,我们是全球区块链研发中心,最近推出“科技币”,低风险、高收益,只涨不跌,很多人都赚了,买到即赚到。

企业微信截图_1c1ba94f-f17e-417c-910c-1a28eea2bf82.png

5

电信网络类诈骗

我是公安局的,您在某银行前期有未结清贷款,您必须马上汇款到XX卡,或者提供银行验证码,否则我们将冻结您银行所有账户。

企业微信截图_a6ca53d6-c57b-441c-9d25-bd7280d8775d.png



04

如何防范非法金融活动

警惕“五点”

1.自称保本高收益的;

2.让你在APP上输入身份证及亲人通讯电话的;

3.贷款要先扣除本息的;

4.电话中索要银行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;

5.让你炒“币”的。

做到“三个一律”

1.接到陌生电话,只要谈到银行卡,一律挂掉;

2.谈到集资高利息的,一律挂掉;

3.陌生人发来的微信、短信链接,一律不点。

牢记“三个切莫”

1.切莫贪图小恩小惠,警惕虚假金融产品宣传;

2.切莫相信一夜暴富,投资要走正规渠道;

3.切莫疏于与家人沟通,遇事多与家人商量,远离非法金融活动。


05

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措施

增强风险意识

金融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投资心态,提高信息甄别能力,不轻信高息诱惑,不盲目跟风投资。

核实机构资质

在参与金融活动前,务必核实相关机构是否具备合法经营资质,如查看营业执照、经营许可证等。

了解产品信息

对金融产品进行充分了解和风险评估,关注其收益与风险是否匹配,避免盲目投资。

保护个人信息

不随意透露个人敏感信息,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
及时举报非法行为

一旦发现非法金融活动线索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,应立即向金融监管局、公安机关等部门举报。